分类
栏目
1875-1892年间,乔治·慕勒(George Müller)计划针对七点内容周游列国传道宣教。其中的第四点是:“促进真信徒间的兄弟相爱,带领他们减少门徒分歧中非必要的东西,加添那些真信徒间合一的基要真理。”
没有真基督徒不会考虑这样的目标。然而,自从这样的目标设立以来,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这该如何解释呢?我提供一些原因:
首先,那些不主张“显著基要真理”的人过分追求合一了。“合一”被解释成了组织上的独一,这被视为阻止基督教影响力下降的有效补救措施,使“团契”凌驾于“教义”之上,这违背了使徒行传2:41。
其次,在知名人士与传道人圈子追求合一的诉求从不持久(在哥林多教会的挑战),虽然看上去曾经短暂成功过。
其三,穆勒称之为“减少非必要的东西”并不十分明确,而且还很容易造成曲解。真信徒们的确会就一些经文中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首先,教会治理模式和洗礼观。然而历史已经证明,所有试图淡化这些不同之处并终结宗派的尝试终将失败。信徒们在圣经启示的方方面面都要持守信念。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和其他人把“非基要”认定为“纯粹只是意见”的办法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缺乏对所有基督徒的深刻理解,并且需要在一些次要问题上达成一致,一种或另一种的宗派就会保留。我们最好接受这一现实,正如J.C.莱尔(J. C. Ryle)所言,不要把墙垒得太高,并且经常跨着墙握握手 。1这并非否定在次要真理及基要真理之间的区别,尽管要区分这两者并非易事,但仍然很有必要。
第四,基督徒们同意合一是圣灵所赐的恩赐(弗4:3)。结果就是,当信徒们更多地经历祂的恩典与能力,他们之间的连结就有所增长。反之,威廉·汉密尔顿(William Hamilton)曾如实说:“一个基督徒越属世界,他就越偏狭。”由圣灵涌流出的往往带来更大的合一。就像丹尼尔·贝克(Daniel Baker)报道的在美国第二次大觉醒运动期间,南卡罗莱纳州(South Carolina)博福特(Beaufort)大复兴期间所发生的事,当时在美国很多方面都确实如此。
未身临其境的人是无法想象其影响的。政治被搁置一旁;商店也不开门……宗派间的合一在当时是极为鲜明的特点。分歧被搁置一边。各宗各派的基督徒一起聚集敬拜;任一教堂里也不加区分,他们热诚地彼此连结就是他们夫子“彼此相爱”这伟大诫命活生生的诠释。2
正是这种曾经遍地开花的合一,引起了十九世纪伟大的跨宗派的努力,并且进而改变了世界的历史。我想到宣教团体、圣经及出版书会,曾经有着远比已知的更广泛的合作。切记对于那些不直接关乎福音本身的问题,我们应当对辩论有所克制。乔治·怀特腓(George Whitefield)曾说:“我对众教会更大的合一感到绝望,除非圣灵从至高者那里更多浇灌下来。因此我定下心志,单单传讲基督的福音,离开那些争吵的人们,让他们自己去争吧。”3然而他也根本没法做到自己的这原则。
关于合一,现阶段都需要些什么呢?
首先,在一个对教义冷漠的时代,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在顺服“追求与众人和睦”的命令同时也要为信仰争战。针对这点,我们应竭力避免在谈及基督徒同侪时说到不敬的话。一切鲜明的身份标签都该被非常谨慎地使用。基督徒应在各样环境中彼此相爱,彼此服事。
其次,当虔敬地敬拜神时,我们需要警惕那些天真地迎合现代文化潮流的音乐品位会带来的威胁。神大能的工作总是伴随着敬畏、忏悔和静默,而非吵闹声和“狂欢庆祝”。操练,以及信心,需要符合新约的简朴。敬畏神与顺服圣灵应归入一处(徒9:31)。真正的敬拜者应该知道圣经中记载关于雅各的故事时所说的:“就惧怕,说,这地方何等可畏,这不是别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门。”(创28:17)。
最后,我们需要分辨什么是上帝所做的,而不是试图形成新的联盟或组织。祂的工将持续到永远。现阶段美国传道人最光明的希望之一,便是不分宗派背景,大家都自发地共同为推进基督的事工而努力。这事工无需新标签或结构;最最需要的是圣灵的恩膏,更多地祷告,爱及谦卑。不是去追求成功的宣告或满意度的数字,而是要敬畏。神的大工无需炒作促销。真正的长进及恢复的特点是意识到自身的软弱,并将荣耀归给神。让我们不要停止追求真正的属灵觉醒!
译:张金星。原文刊载于九标志英文网站:A Senior Saint on 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