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體
文章
文章
“天上的天”:清教徒对以马内地之境的反思

虽然人们记住最多关于清教徒的事是他们经常宣讲地狱的恐怖,但他们其实更多关注天堂的荣耀。如托马斯·古德温(Thomas Goodwin,1600–1680)所说,他们试图“保持自己的心升到天上。”[1] 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1615–1691)劝他的读者“让你的灵魂沐浴在天上的喜乐中”,并提出了十二个原因,说明为何这样的默想是有益的。[2] 为此,清教徒经常就这个主题进行传讲和写作,探索属天领域荣耀的顶峰,并思考有关未来光景的关键问题。

清教徒最喜欢的天堂描述之一是“以马内利之境”(Immanuel's Land),这个短语源于《以赛亚书》8:8,并与苏格兰清教徒撒母耳·卢瑟福(Samuel Rutherford,1600–1661)的临终遗言有着著名的渊源。罗德福临终前的告白是,“荣耀,荣耀居于以马内利之境”——这句话感动了诗人安妮·罗斯·库辛(Anne Ross Cousin,1824–1906)写下赞美诗《玉漏沙残时将近》(The Sands of Time are Sinking,又名《以马内利之境》)。[3]

在以马内利之境所有的光辉中,清教徒经常专注于神在基督里的同在,以此为将来至高的荣耀。巴克斯特将圣徒永恒的安息定义为“得以完全的圣徒对神的完全无尽享受”。[4] 古德温指出,“祂不仅应许我们他将要造做伟大荣耀的事物,而且祂自己就将是我们的天堂。”[5] 在清教徒的心中,天堂最大的荣耀将会是基督的同在。

这种以基督为中心的天堂观在约翰·班扬(John Bunyan,1628-1688)深受喜爱的寓言故事《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中得到了印证,《天路历程》描绘了一个基督徒穿越这个世界前往天上家乡的旅程。班扬笔下的人物经常谈论在那天城等候他们的荣耀,以及他们见到君王的满有信心的渴望。在这故事中,真信徒和假冒信徒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对以马内利之境的渴望。例如,虚伪的邻居易迁(Pliable)急着想听到天堂的快乐,但刚一看到受苦的迹象就放弃了他的旅程。[6]他认为未来的荣耀不值得他现在受苦付代价(参罗8:18),这就暴露了他的不信。

每当班扬笔下的人物讨论天堂时,以马内利自身往往就是焦点。[7] 当贤智(Prudence)问基督徒为什么他渴望到锡安山去,基督徒回答说:“是这样的:我希望在那儿看见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主活着。”[8] 当基督徒和他的同伴盼望(Hopeful)到达旅程的终点时,这种强调变得尤为明显。在这里,在班扬故事的高潮,基督在每个场景里都是中心。祂是他们去世时的安慰,是天堂的盼望所在,也是他们渴望到达之地的主。

基督,死亡中的安慰

当基督徒和盼望最后接近天城时,他们惊讶地发现死亡之河横在他们面前。当他们的天使向导解释说没有人可以绕过这最后的障碍时,他们带着不情愿涉入水中。这最后的试炼几乎证明基督徒无法承受。这位恐惧的天路客开始下沉,相信神已经一次且永远地在他的罪中将他抛弃。

当黑暗逼近时,盼望能够安慰他的朋友,将他的注意力引向基督:“要充满希望,耶稣基督必成全你使你无恙。”这个简单却深刻的提醒足以让基督徒恢复盼望,他大声喊道,“啊,我又看见他了!他对我说,‘你从水中经过,我必与你同在;你趟过江河,水必不漫过你。’”[9]

班扬表明了耶稣如何成为信徒在生死之中的盼望。当死亡的河水环绕一个人时,对基督的一瞥就足以让他恢复勇气。神借着祂儿子的中保与人同在的应许(赛 43:1–2)转变了人的恐惧,即使面对死亡也是如此。

正如班扬笔下的天使所解释的,死亡是通往天堂的必经之路,尽管具体的经历因人而异:“(死亡)河水的深浅完全取决于你们对上帝的信心大小。”[10] 一个人如何度过寿终的时刻,其区别最终不在于当时具体的情形或身体痛苦的程度,而在于对基督的信心。如使徒所宣讲的,神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林前 15:57)。

基督,天堂中的盼望

一旦基督徒和盼望渡过死亡之河,他们就被更多的天使带领走向天堂之门。当这两个朋友登上天城时,他们兴奋地期待着这地的荣耀。虽然各种细节激发着他们的想象力,但与基督相交的应许在他们的脑海里最为突出。

在天堂这个地方,天路客将会发现,神在基督里的同在将漫过他们的感官。他们将“享受永远瞻仰上帝圣容的欢乐”,因为在那儿他们“必得见他的真体”;在那儿他们将“不断以赞美、欢呼和感恩侍候祂”;他们的耳朵将“因能听得见祂动听的声音”而感到无比快乐。[11] 显然——基督是天堂的盼望。在《天路历程》第二部分的结尾处,稳固先生(Mr. Standfast)也类似地宣称,“我看见自己如今已达旅程的终点,我辛劳的日子结束了。现在我就要去看那戴荆棘冠冕之首,还有那为我被人吐唾沫的脸。”[12]

圣经邀请信徒欢喜盼望天上的诸多祝福,包括从地上的劳苦得安息(来 4:9-10)、脱离罪恶和苦难(林前 15:42-44)以及与在主里睡了的亲爱之人团聚(帖前 4:13-18)。但正如理查德·西布斯(Richard Sibbes,1577–1635)令人难忘的解释:“没有基督,天堂就不是天堂………我说,没有基督,天堂的喜乐就不是天堂的喜乐;祂就是天上的天。”[13]

基督,那地的主

当基督徒和盼望最终到达天城时,君王亲自来迎接他们。是祂检查他们书卷的真实性,并做出最终的判断。天门奉祂的命令向疲乏的天路客敞开。

班扬的观点是明确无误的:基督是王,是以祂的名命名的这地之主。祂以和平和温柔治理这地,但祂也是有至高主权的大君王,拥有绝对的权柄。在下面一章,王命令将无知(Ignorance)扔进地狱,因为他一路走到天城,却没有真信心。班扬冷静地评论道,“这时我才知道,即使在天国诸门之旁,也随时可通往地狱,就像将亡城一样。”[14]

对于那些受到君王欢迎的人来说,等在前面的是无尽的荣耀,这荣耀将远胜我们在这世上旅程中所承受的痛苦。因此,古德温劝勉说,“因此,无论我们发生什么,无论我们遭遇什么,让我们以神为我们的份;让一切将要来临的事情、患难、阵痛、痛苦或苦难发生吧,天堂都将会补偿这一切;神对你的好将超乎一切。”[15] 事实上,清教徒盼望有一天能居于神在基督里的同在中——以马内利——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天上的天”。与此相比,其他一切的荣耀和试炼都毫无光彩。

* * * * *

[1] Thomas Goodwin, Of the Blessed State, in The Works of Thomas Goodwin, ed. Thomas Smith (1861–66; repr., Grand Rapids: Reformation Heritage, 2006), 7:457.

[2] Richard Baxter, The Saints' Everlasting Rest, in The Practical Works of Richard Baxter (London, 1846; repr., Morgan, PA: Soli Deo, 2000), 3:264. (中译参考:理查德·巴克斯特,《圣徒永恒的安息》,许一新译,三联书店,2013 年。)

[3] 颇具历史趣味的是,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1834–1892)选中这首赞美诗,作为他所带领的最后一次礼拜的诗歌。他的妻子苏珊娜(1832–1903)在回顾他最后的日子时指出,这是最为合适的选择。见 C. H. Spurgeon, C. H. Spurgeon’s Autobiography: Compiled from His Diary, Letters, and Records, by His Wife, and His Private Secretary (London: Passmore and Alabaster, 1897–99; repr., Pasadena, TX: Pilgrim, 1992), 4:370.

[4] Baxter, Saints' Everlasting Rest, 3:11.

[5] Goodwin, Of the Blessed State, 7:462.

[6] John Bunyan, The Pilgrim's Progress, in The Works of John Bunyan, ed. George Offor (Glasgow, 1854; repr., Carlisle, PA: Banner of Truth, 1999),3:92. 后来,好心这样评论易迁,“可怜,那个弱者!为了天荣吃些小苦,算得什么?易迁真把天路小看了。”(97)。作为对比,见晓示(Interpreter)对美屋中看到的敬虔牧者画像的解释(98)。中译名为《天路历程》,有多个译本。

[7] 亦见基督徒与美屋中关在铁笼子里的那个人的对话。Bunyan, Pilgrim's Progress, 3:101.

[8] Bunyan, Pilgrim's Progress, 3:108.

[9] Bunyan, Pilgrim's Progress, 3:164.

[10] Bunyan, Pilgrim's Progress, 3:163.

[11] Bunyan, Pilgrim's Progress, 3:164-65.

[12] Bunyan, Pilgrim's Progress, 3:243.

[13] Richard Sibbes, "Christ is Best, Or St. Paul's Strait," in The Works of Richard Sibbes (Edinburgh: James Nichol, 1860), 1:339.

[14] Bunyan, Pilgrim's Progress, 3:166.

[15] Goodwin, Of the Blessed State, 7:464.


译/校:无声宏扬。原文刊载于九标志英文网站: "The Very Heaven of Heaven": Puritan Reflections on Immanuel's Land.

作者: Matt Haste
2024-02-13
历史
97期
圣诗
以马内利
天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