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栏目
90 年代时,我非常爱看芝加哥公牛队(Chicago Bulls)的比赛,因为迈克尔·乔丹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即使在乔丹退役去打职业棒球期间,公牛队依然是 NBA 中最强的队伍之一。为什么?因为他们有超级球星斯科蒂·皮蓬(Scottie Pippen)。皮蓬是一位出色的防守者,也能胜任场上的任何位置。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片段,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
那是在东部决赛第三场,公牛队与纽约尼克斯队(New York Knicks)打成平手,比赛只剩下 1.8 秒。乔丹不在场,所有人都以为皮蓬会投最后一球。然而,主教练菲尔·杰克逊(Phil Jackson)没有把这球交给他,而是为新秀托尼·库科奇(Toni Kukoc)设计了最后一攻。暂停期间,皮蓬表达了他的不满。毕竟,他是球队的领袖,也是联盟里最优秀的球员之一。他感到受到了轻视,于是选择了坐在球场边的板凳上,没有参与最后一回合。当队友最需要他时,皮蓬让自我胜过了使命。他忘了自己所拥有的天赋有一个终极目的:帮助球队赢球——即使这意味着只是负责发球,而不是投中致胜一球。(剧透:皮蓬坐在板凳上时,库科奇在压哨中投中绝杀球。)
篮球迷都知道,这一事件并不能定义皮蓬的整个职业生涯。我们也不应急于论断他。其实,我们可以在他那软弱的一刻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虽然我们可能从未经历过在 NBA 季后赛中被剥夺最后一投的机会,但我们也许曾是那个因得不到应有上场时间而抱怨的孩子,也许是在职场中未获晋升而自怨自艾,也许是当牧者说我们还没准备好讲道时心生不满,甚至是当配偶忽略我们在家中所付出的一切时感到委屈。当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时,常常会把这当作是对自己的一种冒犯。我们会感到被轻视、不被欣赏、价值被忽略,尤其是当我们觉得自己的恩赐没有被充分施展时。
我在想,基督徒是不是也常常期待在教会中找到一个“平台”,来表达自己的属灵恩赐?当然,没有基督徒会直接这么说,但我们是不是常常以“属灵恩赐”为由,为自己的自我中心找借口?那种“我有教导的恩赐,所以我应该讲道”“我有传福音的恩赐,所以我应该带领一次布道会”“我擅长牧养姊妹,所以我应该建立一个姊妹团契”“我擅长与孩子相处,所以我应该负责儿童事工”的态度,其实相当普遍。
请不要误会,让有恩赐的人带领教会事工当然是有益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平台,也不在于是否参与公开服事;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开始“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罗 12:3)。我们可能将属灵恩赐视为实现个人价值、实现自我梦想的工具。我们更在意的是“发挥潜力”,而不是“建立基督的身体”。当我们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恩赐时,我们就会感到被冒犯、不被欣赏,甚至因而心生不满。更糟糕的是,这种受伤感还会成为我们不顺服的借口。比如,一个有教导恩赐的姊妹,可能会把主日教诗歌的环节当作自己教导的机会。
新约圣经提供了纠正这类误解的资源,也对抗我们容易自我中心的倾向。彼得在《彼得前书》4:10 这样教导:“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强调为我所加,下同)保罗也写道,神赐给每个人“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处。”(林前 12:7)他提醒以弗所人,神设立有恩赐的领袖,“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弗4:11–12)教会中每一个受装备、有恩赐的肢体,都要以爱心参与建造整个身体(弗 4:13–16)。
简而言之,属灵恩赐是神赐给基督徒,让我们能服事教会的工具。它们不是用来寻找自我价值感的,也不是定义我们身份的要素。我们不会因为无法施展恩赐,就变得“不完整”。
那如果你所在的教会,并不需要你以你想要的方式施展恩赐呢?你依然可以祷告、传福音、接待肢体、在幕后服事、施怜悯、鼓励人。也许你需要少一些“项目思维”,多一些“关系思维”。
换句话说,去寻找可以服事的人,而不是寻找可以站上去的平台。也许你有教导恩赐,但教会已经有足够的长老和讲员。没关系。你可以带领一位初信者读书、陪他成长;可以带一位肢体一起读一本造就人的书;可以在儿童主日学中教导;可以关心那位需要鼓励的弟兄姊妹。你的恩赐,不是为了你自己。属灵恩赐,本质上就是“恩赐”——是神所赐,为的是让你参与建造基督的身体。甚至,我们在施展恩赐时所用的力量,都是神所供应的,为要叫神在凡事上得荣耀(彼前 4:11)。
现实是,我们大概并没有“皮蓬”级别的属灵才干,但我们却常常高估自己。因此,我们需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罗 12:3)。以我个人的观察,那些自认配得投出“致胜一球”的人,往往才是更适合发球的人。我们常常缺乏自知之明。多少年轻的牧师怀着要成为下一个约翰·派博(John Piper)、史普罗(R.C. Sproul)或提摩太·凯勒(Tim Keller)的梦想进入全职服事,最后却充满失望与迷惘?我自己永远达不到乔治·怀特腓(George Whitfield,)、钟马田(Martyn Lloyd-Jones)或约翰·派博的水平——但这没关系。那位赋予他们恩赐、呼召他们服事的主,正是那位赐下我所需要一切、使我完成使命的神。神知道如何最美好地牧养祂的教会。
我的恩赐程度不是我身份的定义。你的属灵恩赐也不是你身份的定义。“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林前 4:7)当我们意识到属灵恩赐是为了“众人得益处”,我们就不会再把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而是会用神所赐的力量,去服事祂的百姓。我们会甘心去发球——也就是,在教会中以任何需要的方式服事。我们的目标,是叫身边的人都在爱中被建立起来。我们也可能会发现,真正的满足和喜乐,其实正藏在这种“忘记自己”“否定自己”的服事中。
译:DeepL/STH;校:JFX。原文刊载于九标志英文网站:Spiritual Gifts Are for Service, Not Personal Fulfill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