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體
文章
文章
主日学及其竞争者

作为基督徒,我们相信圣经在门徒造就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我们需要督责,密切的合作关系,以及宣教的前景,我们决不能忽视使这些成为可能的基础:圣经真理。但是门徒训练怎样才能做得最好呢?一个大教会中的小组扮演了什么角色?门徒训练过程中,圣经教育有多必要呢?

有哪些选择?

认同福音和查经同样重要的教会领袖,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成人教学小组。我们有大量现成的模式。以下就是不同模式的全面归类,它们涵盖了事工做法的广泛领域。

主日学

主日学还有不少别名:连结小组、生命小组、成人圣经团契等等。无论叫什么名字,主日学课程总是在教会里聚会并且将查经置于优先地位。大多数小组都是在聚会开始前或结束后的一个小时内进行。主日学课程或课堂小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向新人开放。

小组

与课堂中的主日学相比,典型的小组往往都是在课外其他周间时间进行的。更休闲的环境激发出更多的互动,彼此团契交通的优先级往往比查经要高。为了培养促进彼此督责的关系,许多小组是封闭的。至少就我的经验来说,新来教会的人都期待参加新的小组,而不是现有的。(缺乏教学空间的教会往往会在课外的小组框架内整合进主日学开放式查经的理念。)

社区小组

社区小组也是关注查经的课外聚会,但是喜欢按地理位置区域在家庭中聚会。不再按年龄或者生命阶段来分组(主日学和小组常常这样做),这些社区小组在邻居中形成。社区小组优先外联及邀请新人及非基督徒邻居参加他们的团契,来实际看看基督的身体。许多社区小组都会将他们每周的讨论和主日讲道的大纲联系起来。

毋庸置疑,许多教会都在进行一些糅合上述不同元素的事工。

目的何在?

我们如何权衡这些模式的优缺点取决于它们的首要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主日学是为了在聚会前或聚会后的一小时内进行成人教育,其结果就是归纳式查经或者主题式教导系列课程。小组模式将基督身体的团契交通摆在了更高的优先级,其结果就是彼此督责及强调圣经应用。社区小组的模式激励大家参与向邻舍宣教,其结果就是敞开并且以外向为主的氛围。

如果小组的目标是邀请外人来参加基督徒的聚会,那主日学和小组显然都有欠缺。同时,如果查经和应用是首要目的,社区小组就有偏差了。我们分析这些模式的方法取决于我们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任务。

显而易见,主可以并且确实使用每种模式来结果子。但就本文的目的而言,我相信我们应该聚焦基督徒生命中首先改变的原动力:神的话语。不错,团契、彼此督责、宣教生活元素都为塑造门徒发挥了作用。但赐予团契及宣教使命力量的是圣经。如果对查经没有一个重点强调,团契和宣教的理由最终将陷入迷潭。鉴于此,我将透镜的焦点选在圣经教导上,并透过它来查验这三种模式。

社区小组:优缺点

当然,社区小组的强项在于强调通过邻舍联系邀请新人进入教会的团契中。属灵的成熟度不仅仅是因着我们掌握的圣经知识量来衡量,而且也由我们对神的使命,寻找和拯救失丧的人来衡量。那就是说,我们不知道社区小组活动有没有认真地扎根圣经,而缺乏查经会使宣教动机的长跑实际上变成抄近路。

例如,许多教会都选择与社区小组的教学或讨论时间合作举办每周布道。这种合作可以有所帮助,尤其是如果它给与会者能更深入的扎根圣经经文的机会。不幸的是,在实践中,这种模式常常变成对牧师讲道的解释而非结合圣经经文本身。此外,如果牧师是慢慢地通过圣经一卷卷书来讲道,可能那些参加社区小组的人永远也不会对圣经有个整体的把握。

想象一下真实的场景:一位牧师花三年的时间讲希伯来书。一个新人来教会听到福音,信靠基督,加入教会,并且也加入了社区小组。这个新信徒这段时间只有在牧师主日讲道以及他在周间讨论牧师讲道时才被圣经学习所引导。几年以后,这个基督徒搬家到另一座城市并且加入另一间教会。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他对前牧师就希伯来书的观点可以成为一个专家了,然而他也错失机会对圣经中其他部分有实质性地深入。社区小组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会尝试(促进关系),但它在通过圣经教育进行门徒训练方面有所欠缺。

小组:优缺点

小组模式强调就着圣经坦诚讨论并且促进督责关系。封闭小组有许多益处。一个人可以同其他肢体一起学习圣经,彼此间有属灵的督责关系。

小组在他们试图完成的事情上做得不错,但我也被多人告知,几乎算得上尴尬,“我从没有在一个小组中有过满意的查经经历。”

主日学:缺点

许多教会带领者对传统主日学的印象就是一群老姊妹读期刊。抛开昔日的成见,直面现实,我们可以指出一些很多主日学课程表面上的缺点。有时半个小时都花在团契交通和代祷需求上了。带领者没做准备匆忙应付完课程。讨论可能会尴尬,课程可能会肤浅,或者带领者可能会冗长枯燥地讲半天,却在真理呈现的过程中不留任何讨论及个人参与的余地。

就像任何一个不完美的模式,主日学肯定有其弱点。

主日学:优点

不过我依然相信,当涉及到门徒训练的教育部分,基于许多原因,主日学模式是最有前途的。

第一,能够让尽可能多的人聚在一起

首先,(当可能的时候)在课堂里接近敬拜的时间聚会,有个优势就是信徒们已经聚集起来了。利用敬拜前后的时间段上课的机会还是挺多的。

几年前有个朋友请我考虑将我们教会从传统的主日学转型成社区小组。我总是对新想法持开放探索的态度,于是我就叫教会的一些带领者去带社区小组。结果出乎了我的意料。尽管我们教会有80%的会众每周参加主日学,但在这些人中只有50%的会众会注册参加小组,而在这50%里只有60%会每周都参加。我很快意识到主日学模式虽然有它的问题,但恐怕是最稳固的,至少在尽可能多地装备会众能力方面。我可以选择把它搞砸并尝试其他一些未经验证的方式,或者我也可以更好地利用80%会众已经在小组中聚集好的实际情况。我选了后者。

第二,给孩子们集中学习圣经教导的机会

主日学模式起初是宣教士致力于教导孩子如何阅读圣经。今天主日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孩子们可以在年龄相适应的水平里学习圣经。在其他的模式中,孩子们总是移步去一个房间看电影,与此同时大人们在查经和搞社区活动。这些教会也认识到了一些按年龄适应教导孩子的需要,所以他们专门另外办了一个儿童崇拜的聚会作为弥补,这就很容易导致教会身体的分裂,没有将儿童纳入教会作为一个整体。主日学却能使二者兼而有之成为可能——孩子既可以按年龄段分别教导,又可以成为教会社区小组崇拜中的一部分。(成人和十多岁的少年们也一样收益。教导儿童主日学课程可以成为培养教会领袖很棒的操场。有个神学生问詹姆斯·K·A·史密斯(James K.A. Smith),当一个人想成为神学家时该做什么的时候,他回答说,“那简单:教三年级孩子们的主日学。”)

第三,让模式保持灵活

尽管人们认为主日学是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的,但其实这种模式有着相当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没有一个办主日学的正确方法。教会必须在圣经光照下考虑其事工,从而决定如何地达到最好培育门徒的效果。这种适应性在主日学相关的各种实践中表现明显。

例如,一些教会选择既办主日学(为了查经),也办小组(为了个体督责)。其他教会利用主日学来查经,然后用小组完成课外团契和督责。有些教会开始归纳查经课程,而同时其他教会作主题课程,几乎是小型研讨会。有些教会按年龄或者灵命成熟阶段分组,而同时其他有教会追求跨年龄代的主日学课程。还有些人主张把弟兄和姊妹分开,追求提多书第2章那样的关系类型,从而带领其成长及促进门徒训练。有些课程规模很小而其他的又相当大。有些教室大家排排坐,另外有些却围成个圈儿。甚至在同一个教会里,你可以发现多种形式的主日学。这模式的弹性使得它在挺多背景下都很管用。

结论

我认识一个大教会的牧师,他多年来都在倡导利用教会外小组。最近,他宣称在教会小组实践方面的新发展:“我们准备把我们的小组挪到教会来,这样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们做得更好了!不仅如此,去小组也更容易了,因为这离敬拜聚会的时间很近。”一个朋友笑着对他说:“弟兄,你刚刚回到了主日学。”

在这篇文章中,我已经研究了三种聚会在基督教门徒训练中是如何达到教育方面的目标的。诚然查经不是门徒训练的唯一部分。小组督责以及宣教参与也都是有需要的。问题是往往教会对某一种模式寄予过高的厚望。相反,我们应该对我们的方法有适应性及灵活性,小心不要仅仅因为某些东西新颖就捍卫它或者仅仅因为某些东西古旧而固守紧抓不放。让我们在圣经的光照下评估其优缺点吧,为着我们特定的情况来按照某一种模式有效地前行。


译:张金星。原文刊载于九标志英文网站:Sunday School and Its Rivals

作者: Trevin Wax
2016-07-29
门徒造就
三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