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體
书评
书评
建立教会,你深思熟虑了吗?

编注:《深思熟虑熟虑的教会》一书已经再版,您可以在九标志网站上下载阅读:《如何建造一间健康教会》

背景

这半年来,暂时离开了教会牧养的岗位,同时又有机会与许多教会牧者进行各种教牧性的讨论,令我此时再读《深思熟虑的教会》一书,感到别有一番风味。上一次读这本书,纯粹是为了解决一些手头的问题,并且为自己的工作寻求确认和支持;而这一次,我终于可以跳出牧养环境,不再为解决什么问题而阅读了。

这一次,我仔细地读了这本书的全部,包括评论、序言、前言、引言,甚至是脚注。

力荐

即使还没有看书的内容,只是打开第一部分“佳评如潮”,看到一堆我熟悉、仰慕的名字:卡森(D. A. Carson)、邓肯(J. Ligon Duncan III)、魏博来(Greg Waybright)、莱纳(Tom S. Rainer)、莱肯(Philip Ryken)、莫勒(R. Albert Mohler Jr.)——还有几个我不熟,就不点名了,我就知道这本书的分量不轻,是值得买回家好好读,读完还值得偶尔翻翻。

读完之后,我更是极力推荐每个教会的牧者都能读读这本书,甚至同工们也应该一起读、一起讨论。这是一本消除了“唯独神学”与“实用至上”张力的书,因为本书的神学基础扎扎实实,并且把所有问题都落实到了实际应用的层面。

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很棒,需要了解全书,就自己去看。我会把特别打动我的一些内容做一些介绍——内容方面我会有许多引用,因为我也没啥好提升或解释的。同时,我也会增加一点点我自己处境下的思考。

插曲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两个作者——狄马可(Mark Dever)和亚保罗(Paul Alexander)。而“狄马可序”的第一句是“这本书其实是亚保罗写的”,“亚保罗序”的第一句是“这本书其实是狄马可写的”——这两个人是在恶搞吗?

真相其实是这样的,亚保罗是CHBC(国会山浸信会,狄马可牧师任主任牧师的教会)的实习生,在狄马可牧师之教导和写作的耳濡目染下,结合自己的教牧经验,重新组织后,写成此书。因此,也盼望此书能够激励中国的两位实习生参加完同样的实习生项目后有所产出。

前言

这是我的前言,同样也是本书前言的提醒:当越来越多的职场精英、商界领袖来到教会,成为同工;当KPI、ROI、精细化管理,天天洗刷我们的头脑;当《直奔标杆》(Purpose Driven Church)或是“柳溪派”(我自创的词——特指通过用户体验、行政能力、各种节目来建立巨型教会为异象的教会)常常给牧者一针针鸡血时,本书提醒我们,在教会的事情上“我们根本不想创新”。同时,建立教会不是靠一套方法论,拿到了就即插即用的——那是公司的做法,是世界上几乎任何其他组织的做法;甚至,作者也提醒读者们,“别指望这本书药到病除地解决你教会的问题”——因为只有当教会被建立在“磐石”——使徒和使徒的认信——就是上帝的话语上,并加以时间、祷告、勤勉、耐心、坚韧,才能籍着水和道被不断的归正、圣洁。

所以,牧养教会不是搞创新,而是要回归古道;牧养教会不靠方法论,靠的是上帝的话语。

“深思熟虑”这个词用得很好,因为在教会的事情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去目标导向,去功利化,目的是“只按照上帝教导的方式敬拜上帝”——这不一定会产生出一个快速发展的教会,也不一定会建立起一个航母级别的教会,但我深信“更快、更大、更富”不是上帝对教会的托付,确保福音掌管教会运作的方式、让上帝的道在福音中建立教会才是!

此外,我们的能力来自于我们独特的信息——福音——而不是我们的创新和自己的能力,建立教会本身就是信心操练的过程。既然教会不是由人建立起来的,那么唯一合理的建立教会的方法,就是回到上帝的话语上。

这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曾经在牧会时,太多的思考、决定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尽快地解决问题,为了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而不是回到圣经,让上帝的话来引导、归正我们的心和行为。我以前所关心的,常常是“教会如何吸引人”“小组关系是否活泼”“人数是否增加”“有没有人迟到”“信徒的道德水准是否提高”——而现在看来,这一切都只是结果,而不是目标。如果说有一个教会“成功”与否的标准的话,那就是“是否对福音忠心”,而绝对不是工作的果效。

本书第一部分是关于建立教会的4P

当然,这不是商学院里所说的4P,而是:讲道(Preaching)、祷告(Prayer)、个人门训关系(Personal Discipling Relationship),以及耐心(Patience)。

在第一个P(Preaching)讲道。狄马可牧师的一句话很打动我,他说:“如果必要的话,我不介意看到我公开事奉的每一个方面都失败……除了传讲上帝的话”——这是他在参加CHBC主任牧师面试时说的。“上帝的话”(常常与“福音”、“上帝的道”互换使用)是整本圣经的主线,是整个救赎历史(人类历史)的主线,又怎能不是上帝的国度在地上彰显的教会的主线呢?!

如果上帝所求于管家的只是“忠心”,而这忠心的对象是上帝的话语的话,那么我不得不悔改,因为我是一个“周六夜讲员”(Saturday Night Preacher,讲道者直到周六晚上还在准备周日早上的讲道)。多少次写完讲章后,都没有好好读一遍就上台了;甚至有些经文难点自己都没搞清楚,就“无知者无畏”地开讲了……如果我们蒙召是要“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那么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自己的不忠心推脱责任。

同时,从教会来看,主日讲台的优先性常常非常的低——因为我们有太多探访,因为我们有诗班要组织,因为我们有职场事工,因为我们要安排儿童看护……然而,教会需要被提醒,教会之所以与地上的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同,不是因为更高的道德水平,不是因为更好的慈惠关怀,不是因为更亲密的关系,更不是因为有各种节目……而是因为在这里,上帝的话被宣讲。

结果,我们常常把讲道看做是教会组成的某一个模块,而且还不是最重要的那个!几个简单的自查问题一问,就知道上帝的道在一个教会被重视的程度了:同工们花多少时间讨论讲道的事?讲道的内容是否认真提前安排?一篇道大约需要花多少时间准备?会众是否对讲道有所期待?

还有几个有趣的问题值得思考:外请讲员的比例多少是可以接受的?主日听/看“名牧”的讲道怎么样?

第二个P(Prayer)祷告,我准备放在后面开长老会时讲。

第三个P(Personal Discipling Relationship)个人门训关系,同样对我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醒——这也是我之前一篇文章“把神学进行到底——永远在一起”中提到过的——一对一的关系建立,在本书中被称为“作为牧师最符合圣经、最有价值的事情”。同时,书中反复提到了“一起吃饭”,从狄马可牧师的身材可见他吃了不少饭!

作为牧者,我们应该有一个小小的名单,那个一对一花时间在一起的名单;作为会员,如果你没有被牧者约,那么赶紧去约他们!如果他们没空,请把这本书给他们。同时,书中也提醒,门徒训练并非“超级基督徒”的权力,而是你自己作耶稣门徒的一部分——所以,你应该常常和教会的弟兄姐妹吃吃喝喝!

第四个P(Patience)耐心,这个提醒同样重要。既然我们的工作是在永恒中被记念的,那么我们理当缺乏时间观念,不要急于求成。我们可以设定目标,但是千万不要让目标抹杀我们对会众的耐心,甚至影响我们对合乎圣经方法的忠诚,而去依靠其他的方法。

成员

成员制在中国教会中被认为是“新”的东西。本书从圣经的角度、牧养的角度、以及传福音的角度,分别告诉读者:“人不会因加入教会或参加聚会(成为成员)而得救,但是成员身份却是地方教会的一个外在而公开的确认,表明该成员一直有证据显示他是真正悔改归信的基督徒。”

在确认成员身份时,我们不单单要确认新加入的成员是否重生得救,书中还提出“反向成员面谈”的概念,常常确认目前的成员是否重生得救——这看似是一件尴尬的事情——比如问一个成员“给你60秒,请陈述福音的内容”以确认他对因信称义、悔改、以及罪得赦免的认识。这对于牧者和会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现在在牧者面前支支吾吾,总比在审判台前支支吾吾要好。因此,我也鼓励教会牧者们应该常常确认坐在台下的人是否真的得救了,因为你是要为他们交账的(来13:7),而且万一他们其实没有搞清楚福音到底是啥,我们就要受“更重的判断”(雅3:1)。为了避免这些事情发生,每星期持续不断地在讲道中阐明福音是最好、最重要的方法。(当然,不是唯一重要。)

福音

前阵子,网上有过一篇文章,帮助我们反思“决志祷告”,并且指出某些课程中提到用“对不起”“谢谢”“请”作为决志的因素——在我看来,这三个词依旧是“以人为本”的。而本书则把福音的要素涵盖为:上帝、世人、基督和回应这四点——这是我“Amen”的。

这段接下去的内容有着很好的实践指导意义,是关于“发出邀请”(我们常说的“呼召”+“决志祷告”)、“神学娱乐”(theotainment)以及“操控感情”等一些教会实践策略回应。有一句话说得很扎传道人的心——“模棱两可的传福音手法可以增加教会会员人数,然而,这样做是欺骗未信者,使他们误以为自己得救——这是最残忍的骗局。这对于教会的纯正和集体的见证,也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此时,回想起自己曾经参与甚至主持过的那些大规模的、煽情的、讲爱不讲罪、见证多过讲道、靠节目吃喝吸引人的布道会,我的心哇凉哇凉的,求主怜悯!

写到这里,我已经后悔了,因为这本书实在太过精辟,很难再浓缩概括了。而我还有三个部分没有介绍——因此,请允许我仅挑选我特别感兴趣的部分介绍。但是,这不等于说其他部分不重要,也千万不要因为我写了,就不去看这本书。

第二部分:当教会聚集时

这本书从限定性原则(Regulative Principle,译者潘秋松牧师译为“规管原则”,就是敬拜聚会中的每件事,都要有明确的圣经依据;即:圣经上没有的,或无法通过合理、必要引申的,我们就不作。)开始说起,同时也提到了敬拜是救赎的目的——这一点常常被忽略,因为我们总觉得大使命是基督徒的目的。不!敬拜才是。《出埃及记》第3~10章反复强调集体敬拜是救赎的目的。而根据新旧约的一致性原则以及新约不废掉旧约原则,我们现在的敬拜应该和旧约时候的敬拜一样,绝对不能乱来,必须规规矩矩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在敬拜中使用规定的方法:诵读上帝的话、传讲上帝的话、祷告上帝话、吟唱上帝的话以及目睹上帝的话(圣礼)。[1]

根据这五点,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敬拜,是否在哪方面做得不够?是否增加了某些不应该有的元素?一个很可怕的提醒,那就是这些增加的元素在旧约中也曾经出现过,那就是拿达和亚比户献上的“凡火”(“未经授权的火”,利10:1-3)。有些增加的“节目”或许是出于好意,但如果不是出于上帝清清楚楚的指示,那就是在旧约中乌撒那次的“伸手一托”(代上13:7-11)。

有一个我正在经历,也看到许多教会正在实践的问题,有必要拿出来提一下,那就是多堂点崇拜——包括一个教会名下不同地点的若干堂点,也包括同一个教会在一天里的上、下午几堂聚会。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是否符合圣经?

我首先必须声明,这并非核心教义,不涉及得救的问题;其次,我也很清楚许多教会形成目前的多堂点牧养格局都是历史的产物——信徒迅速增加,场地受限,同工缺乏……还是如我在本文开头所说的,我们是否可以去功利化、去实用主义地来思考圣经是如何形容有形的地方教会的。这里,我就直接引用书中的原话:

“根据定义和用法,一个εκκλησια(教会)是一个集体的单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一群人。那么,根据‘教会’这个词的定义本身,就不适宜使用多堂点聚会方式。”

不同堂点的人聚会的时候不在同一个时空中相遇,这个地方教会的肢体岂不是被分尸了吗?加上圣经中多处表达,全教会的人“都在一处”、“聚在所罗门的廊下”、“聚在一处的时候”,表达了当时地方教会就是一群圣徒同地、同时地进行敬拜。

不过,如果教会正在用多堂点的方式敬拜,也不会因此被咒诅。而我觉得明智的做法,是耐心地借助这个多堂点的机会,培养同工、选立长老,向多个单堂点聚会的方向发展。说白了就是“植堂”!如果差派式的植堂被称为教会的生养,那么多堂点聚会的各自独立,则更像是“有丝分裂”(看不懂的自己补一下初中生物)——为了更加合乎圣经的敬拜,为了国度的拓展。

第四部分:当长老聚会时

我必须跳过第三部分“召聚长老”——其实那就是《提摩太前书》的解经——直接进入到第四部分“当长老聚会时”,就是同工会(这个名字中国教会更加熟悉,我们不太称之为“长老会”)!

我不知道多少教会同工是期待开同工会的,我观察下来身边的教会大多有下列几种:

  • 无关紧要式——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许多教会的行政能力极强,都成为了“云上教会”——所有的通知、事工、安排都在计算机云端进行,教会也日趋成熟,其实开不开同工会无所谓。
  • 恐惧战兢式——想到同工会上的唇枪舌剑,以及自己事工上的停滞不前即将被暴露,就很想逃避。
  • 按部就班式——同工会这2-3小时的开会就是一个例会,和周一早上的公司例会一样,被记载在日历提醒栏中,这样的同工基本不会提前关心会议议题,更别指望他做啥提前阅读了。
  • 欢喜快乐式——想到同工会就激动人心,因为美好的事情要发生了!

以上各种心态虽然不能反映出所有同工会与会者的状况,但是若要把身边的人或自己对号入座应该也不是件难事儿。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这还是根本性的问题,同工会(长老会)到底要干嘛?解决教会的各种问题?同工之间互相吐槽?例行公事保证教会平稳运行?

还是在长老中建立起围绕圣道的合一?

我想说,同工会不谈“正事儿”,单单地一起读经、祷告、团契,是信心的操练,同时也是圣经要求长老们做的事情。

所以,本书中介绍了一个样本流程,也是CHBC的长老会流程:

圣道——读经、用这段经文祷告、一起学习这段圣经——这是约西亚王在《列王纪下》第22-23章中改革之前的序幕。

祷告——彼此代祷、为教会个别成员祷告、为教会整体祷告——因为保罗就是这么做的。

这两件事情在CHBC的长老会上会花费2个小时甚至更多,而狄马可牧师坚信,这是值得的,而且是必须的。事实上,他们教会一直这样实践出来了,也让我们这些缺乏信心的人得了安慰。

最后引用本书的一小段:“有许多方法可以使一个教会快速增长。但上帝的应许是,以祂的道和祂的灵,给祂的教会带来健康的生命和成长。在长老会议中坚持不懈地读经、祷告,会让我们投身于这唯一真实的力量源泉,上帝已经确定无疑地应许要用它来赐福给我们。”

当我们在讲台上教导会众,把安全感建立在上帝的话语之上,凡事回到圣经思考的时候,教会的带领者是否也把教会建立在上帝的话语之上,凡事回到圣经思考了呢?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

[1] J. Ligon Duncan III, in Philip Ryken, Derek Thomas, and J. Ligon Duncan III, eds., Give Praise to God: A Vision for Reforming Worship (Phillipsburg, N.J.: Presbyterian & Reformed, 2003), 65.


本文首发于作者微信公号,九标志网站获权转载,文章版权属于作者。他的微信公号可以扫描本文末尾二维码获得。

作者: James He
2014-12-31
书评
狄马可
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