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體
文章
文章
当大公性带来妥协

大公性或普世性是基督教会的属性,反映了上帝的本性。“从亘古到永远”上帝是神(诗 90:2)。在地理上我们无处躲避上帝(诗 139:7-8)。祂的福音拯救所有悔改和相信之人,跨越时间。因此,就其本质而言,祂的国度是普世的。《尼西亚·康斯坦丁诺波利信经》(Nicene-Constantinopolitan Creed,公元 381 年)对教会的定义广为人知,教会不仅是独一、神圣、使徒的,而且是大公的。这种大公性支持福音。它是新教的,也是美善的。

这种美善的大公性体现在地方教会彼此保持良好的关系。正如我以前写的,传扬福音的教会必须认识到他们同属一个团队。[1] 与其他地方教会合作往往有助于福音的传播和教义的巩固。

当地方教会的成员欢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与他们交朋友并对他们进行门徒训练时;当我们的赞美诗展现出跨越时代和文化的广度时;当我们以合宜的态度秉持自己的神学立场时,大公性也就同样美好地体现在了各个地方教会内部。

大公性:妥协的载体

然而,尽管大公性有种种益处,但想要在今世追求完全实现大公性这一信念也可能是有害的。我提醒大家谨防以下三种基于大公性的妥协:

第一,在福音教义上妥协。

当我告诉我那非基督徒的英国祖母我正在考虑从事牧师职业时,她回答说:“哦,那么你将成为未来的葛培理,是吗?”我记不清我当时如何回答她的,但我记得我很感恩她听过葛培理的许多布道。我当时确实想成为未来的葛培理。我想把福音传给尽可能多的人,传给像她一样的人。

几个月后,当我聆听年迈的葛培理(当时已年过七旬)谈及基督教的未来时,他的一番话让我震惊不已:

我认为每一个爱基督或认识基督的人,无论他们自己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都是基督身体上的肢体……他们可能甚至不知道耶稣的名字,但他们心里知道自己有一个需要……我认为他们已经得救了。[2]

这个看起来非常虔诚的人,一辈子都在忠心地传扬带有排他性的福音,如今看起来他怎么在破坏自己所传扬的福音呢?历史学家伊恩·慕理(Iain Murray)在葛培理全盛时期曾是钟马田(Martyn Lloyd-Jones)的助手,他给出了解释:“缺乏对危险的警觉、一心一意只想做个慈善的人、日胜一日地投身于普世主义,这些都腐蚀了葛培理的神学”。[3]

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葛培理的大公性使他的信息变得模糊不清。葛培理在年仅四十岁时曾在剑桥大学布道,当时一位资深自由派神学家当场指出,他无法认同葛培理的布道。葛培理没有强调基督的排他性,而是回答说:“我们都是基督徒。”[4] 这种日益增长的大公化之决心——毫无疑问地也有希望让更多人听到福音的良好愿望——导致他开始与那些不传福音的人合作。[5] 葛培理开始不明智地说自己“在圣公会、浸礼会或罗马天主教会都同样自在。”[6] 难怪在与罗伯特·舒勒(Robert Schuller)的那次臭名昭著的访谈中,年迈的葛培理总在鹦鹉学舌地重复罗伯特的话。我们要谨防这里的陷阱——妥协福音信息以囊括所有自称为基督徒的人。

第二,在福音命令上妥协。

然而,人们还可能会以另一种更微妙的方式利用大公性来损害福音。许多热心的福音派基督徒从不否认耶稣是到天父那里的唯一道路(约 14:6),但他们仍然不肯和在福音上妥协的教会脱离关系,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更能体现教会的普世性。

例如,一些福音派人士鼓励人们不要离开神学混杂的宗派,因为“认为多元化和忠于圣经和主耶稣不能也不应共存,是魔鬼式的错误二分法”。[7]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说法是对的。多元化值得称赞。所有教会都应该为拥有在年龄、民族、种族和文化背景上的多元化而祷告。

但多元化是有界限的。事实上,为什么要继续把自己拴在一间教会里,如果在这间教会中一些成员坚持我们应该遵守福音中的命令,而另一些成员则否认福音中的要求,这是值得称赞的多样性吗?为什么要留在一间教会中,如果教会中的诸多领袖混淆、妥协或抛弃了福音中对于悔改的命令(而悔改是承受神国之人的特征——可 1:15;林前 6:9-10;加 5:21;弗 5:5;彼前 2:24)?为什么要在一间福音的根基与果子如此割裂的教会中坚守下去?当非基督徒作为观察者和作为这间教会牧师的基督徒领袖都面对很高的危险性时,为什么还要留下来?

许多牧师(包括我的挚友)与妥协福音的宗派结盟,因此常常发现自己处于以下情况之一:受到周围异端邪说的影响导致信心沉沦;选择对某些罪保持沉默,认为保留“灰色地带”是一种爱;或者,如果坚持福音中对悔改的要求,就会发现自己会丢掉工作,最终被自己的宗派唾弃。这是维持这类大公性的代价,这么做值得吗?

同样,其他福音事工机构也乐于在基督教会议上提供机会给那些只宣称耶稣是慈爱的救主,而不宣告祂是公义之主(或者之要他们肯否认在某些罪上悔改的必要性)的讲员。在这类会议上发言的人通常带着更好地表现公义性的愿望,但大公性从不要求我们否认福音中悔改的必要性。

一些经验丰富的牧师可能确实有能力在自己的宗派(或会议)中与不忠心的人保持距离。但许多软弱的人却发现自己受那些否认福音命令的人所左右,随波逐流地跟随了他们。正如箴言所警告的,“和愚昧人做伴的必受亏损”。(箴 13:20)难怪虽然保罗劝勉教会彼此支持,努力实现宝贵的大公性,同时他也劝勉收信者要“躲避”假教师和不肯在行为上悔改之人,不与他们“交往”或“同伙”(如提前 6:20-21;罗 16:17-18;林前 5:11;弗 5:6-7)。

如果我们最终崇拜的是教会的大公性,我们就背叛了教会的

第三,在教会福音使命上妥协。

第三点当然也是最微妙的一点,当传扬福音的教会没有仔细考虑谁属于他们教会时,可能会带来让大公性损害福音的危险。当教会对圣礼(洗礼和主餐)和教会成员资格的实践不甚关心时,通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毫无疑问,许多福音派基督徒只要一听到这些重要教义有可能会阻隘福音就会唉声叹气。毕竟,如果一间教会在福音教义(只信基督)和福音的命令(悔改)上都正确,那么毫无疑问,它就是一间真教会。为什么我们要关心教会论的问题呢?传福音就行了啊?

然而,圣经经常提到这些教会论的问题,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属于这间教会会展现出“什么”是福音。本周日接受洗礼的人可能是未来的教会领袖,他将在未来的岁月里为其他人施洗。本周第一次领受主餐的人可能在几十年后是主餐守护者。今天新加入教会的成员将决定明天教会的成员是谁。因此,如果一间教会(通常他们的动机是为了传扬福音,这样的动机值得赞赏)很少考虑或根本不考虑谁是教会成员或谁能参加教会的圣礼,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基督的光明国度——将不再是“山上的城”。(太 5:14)

那么,大公性该如何应用于基督徒在这些重要神学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呢?毕竟,像我这样的成人洗礼派会众制基督徒真诚地相信,我们这些符合圣经的做法能够长久地保护福音,但我们长老会婴儿洗礼派的弟兄姐妹却相信他们的做法才能长久地保护福音。

因此,真正的大公并不要求每个基督徒都能随意加入任何教会。它允许主张婴儿受洗的基督徒在自己的教会中遵循自己的认信,也允许信而受洗派基督徒在自己的教会中遵循自己的认信。然而,它也要求那些在重要神学问题上存在分歧的教会以其他方式伸出彼此团结合作之手。例如,我们可以高兴地为彼此教会的成长和持守福音祷告,虽然我们觉得我们的教会没有与他们的教会合并是件好事。

这里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圣经》中关于教会本质上由谁组成,以及如何界定教会成员的教导,教会的大公性就会受损,并导致教会受损。

结论

所有热爱基督之教会的人都必须祷告恳求更多的智慧。所有热爱福音的人都必须祷告能更深地领略大公的美善。然而在这个世代中,当被边缘化的基督徒在尽力寻求尽更多盟友的时候,恐怕我们中更多的人需要祷告我们的大公性不会成为妥协的工具。

* * * * *

[1] Jonathan Worsley, 与其他教会的基督徒保持良好关系,https://cn.9marks.org/article/maintain-a-good-relationship-with-christians-from-other-churches/

[2] Televised interview of Billy Graham by Robert Schuller, The Hour of Power (circa May 1997).

[3] Iain Murray, Evangelicalism Divided, p. 66, Banner of Truth (2000).

[4] William Martin, A Prophet with Honor: The Billy Graham Story, p. 190, William Morrow (1991).

[5] 1970 年,葛培理与罗马天主教红衣主教约翰·克罗尔(John Krol)共同参加了白宫礼拜。1974 年,葛培理邀请自由派圣公会大主教迈克尔·拉姆齐(他不相信基督的代赎)在他的里约热内卢布道会中致开幕词。1987 年,葛培理同意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与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共同举行礼拜仪式。事实上,葛培理传记作者威廉·马丁(William Martin)写道:“葛培理在与英格兰、苏格兰和欧洲大陆的自由派国教教会开展广泛的合作之后,就开始越来越接受,然后欢迎,最后几乎是要求与所有团体合作,其中最旗帜显明的是现代派新教团体,尤其是普救一位论派神教(Unitarians)摩门教和耶和华见证人等。” Martin, Prophet with Honor: The Billy Graham Story, p. 218.

[6] David Frost, Billy Graham in Conversation with David Frost, p. 68, Lion Publishing (1998) . 

[7] Matthew Sleeman, Don't Leave, https://www.oakhill.ac.uk/resources/news-and-blog/post/75-donat-leave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九标志英文网站:When Catholicity Leads to Compromise.

作者: Jonathan Worsley
2023-11-24
教会
教义
福音
大公性
葛培理
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