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體
文章
文章
“归属先于归信”如何重新定义教会

原文标题与链接: How “Belonging before Believing” Redefines the Church

翻译:王清彦

 

 

现代世界伟大的感悟之一就是约翰·邓恩是对的,而西蒙和格芬克尔是错的:我不是一块礁石,我不是一座孤岛。

从我认为我是谁,到我对生命和宇宙的想法,我的观念是社会性地建立起来的。这不是说我不会做独立的决定,而是说我所生活的社会背景极大地决定了我的选择范围。

甚至,文化的赞同与否也在奖励某些选择,惩罚其他选择。有时这种奖励是金钱的。然而比物质奖励更强大的,是人被认同为正常、健康、人缘好的社会成员时获得的社会、知识和情感的奖励。我们人是社会性的,故而我们希望被接纳在群体中。

也就是说,不考虑一个主意的客观价值,总有一些主意看上去比其他主意更可信或者更吸引人。我们认识的每个人都认为疯狂的事情,我们就很难去相信它。反过来说,我们认识的每个人都认为明显正确的事情,我们就很容易去相信它。我们不是水流中的孤岛,而是鱼群,随波逐流才算合理。

教会说:“这不像你曾想过的那么疯狂”

当人将这些基础的感悟应用到地方教会及其福音使命中,会发生什么?突然之间,你意识到地方教会并不只是一个为福音计划设立的宣教工作站或场所。并且你会看到,福音事工不再限定于专职人员。

相反地,整个社群变成了传扬福音任务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个社群成为非信徒貌似可信的选择。它变成了一种次文化,展示着爱和追随耶稣并因此彼此爱和服侍看起来是怎样的。并且其所行这一切都仿佛教会身体一起活出它的生命来。从公开聚会到小组研经,从围坐餐桌非正式的聚会,到纯粹的社交活动,在一起的生命不仅强化了共同的信仰,同样它也向观望中的非基督徒世界传达一个信息:“这并不像你想的那么疯狂,并且如果你一跃从非信徒变为信徒,你不会独自一个人。”

换句话说,教会成为一个信仰的可信结构。有意义吧?

更进一步:归属先于归信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教会已经将此感悟更进一步。如果看到一个来自外部的似是而非的选择能够帮助一些人从非信徒变为信徒,难道看到它能出自内部岂不是更好吗?假如我们希望向非基督徒传福音,有什么能比邀请他们先进来,在他们承诺购买它之前先试用更加有效呢?假如社群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强大的工具,那么让我们把人领进来,不是当一个外部观察员,而是作为(观望的)内部人,加入到我们的团体生活,同我们在一起。

结果?“非信徒”变成“慕道友”,而不是非基督徒。他们变为我们的旅伴,只是起点不同。

实际上,这意味着让非信徒参与到一切事务中,包括敬拜诗班,以及课后补习辅导事工,从引座到协调接送老人家。每个人都被包括其中,每个人都归属教会,不管信还是不信。

这种主意就是,在他们认识福音之前,他们不仅会感觉他们是归属教会的,他们也会相信他们所属的,因为归属感已经使得信仰可信。

但为什么不让他们在归信之前就归属教会?原因有三:

这是一个吸引人的主意,而且看似一个有效的主意,但这是一个坏主意。为什么?这里有三个理由。

它迷惑基督徒

首先,它迷惑基督徒。我牧养一个以非正式的方式践行这个方法多年的教会。结果我们积攒了一些内部人(有些是正式成员,有些不是),他们都宣传自己是基督徒。问题是他们中的一些是虔诚的、委身的,而另外一些更感兴趣在消遣上,仍然还有一些完全懒得做贡献的。但是既然他们都属于这个家,他们所有人名义上都是基督的追随者,我们必须找到其他的解释来加以区分:“他真的很忙碌”,“她只是不太喜欢这里的音乐”,“他们的朋友不再待在这里了”。而且我们必须要有些额外的分类,例如“委身的基督徒”,“严肃的基督徒”,“献身的基督徒”,来把他们从“平凡的基督徒”和“差不多应该是基督徒”区分开来。

当然,我们必须盼望教会内有一定范围的属灵成熟度,并且预料到基督徒也会犯罪。但在这种背景下,作基督徒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并且对于基督所作的难解的声明,如“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马太福音12:50)或“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10:38),我们该怎么做?耶稣提到跟随他就要跟我们过去的生活方式决裂。但当我们开始有意模糊这条线,我们混淆了基督徒作为耶稣的追随者的首要意思。

它迷惑非基督徒

其次,在归信前既已归属会迷惑非基督徒。在我到我所在的教会不久,一个匿名电话打进教牧办公室,告知我们说教会领袖当中一位“活在罪中”,用的是这句话比较老套的句法。当我们调查过,这被证明是真实的。

在某种意义上,那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再次不得不说,基督徒会落入罪中,甚至是让人伤痛的罪。

从教牧的立足点看,当这个人被冒犯的时候,真正的问题才发生了。当时这位领袖的回应是异乎寻常的:“我不会认这件事的!如果我知道这就是会发生的事情,我就永远不会首先加入教会。”(讽刺的是,你可以有一个归属先于归信的文化,同时仍然有正式的成员制度,就像我们所作的一样)。

显然,对于这个人而言,作基督徒并不是要顺服耶稣。福音也不关乎悔改和相信。相反地,只是属于我们的大家庭、被接纳、有机会表现你自己的恩赐和兴趣。当然也不会有彼此督责,也没有委身。在我们谈论问题之前,这个领袖就已经离开了。

当非基督徒永远不被告知自己不是基督徒,反之被教导把自己当作“旅伴”、“慕道友”或者“相同信仰旅程不同阶段的人”时,他们就很容易迷惑成为一个基督徒的真正含义,迷惑福音中的信看起来是怎样的。归属于一个超赞的大家庭的渴望很容易引导人归向耶稣的社群,但永远不是真正地引导人顺从耶稣的命令来悔改和相信。

它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地方教会

第三,归属先于归信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地方教会。地方教会是一个社群,并且在末日,一个社群不是由它的文件、建筑或项目定义的,而是由它的人定义的——并且是一群人,他们的生命参与到爱和圣洁的新的创造事实中,由此创立一个新的可信的组织。

耶稣教导的是“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13:35)。

保罗所教导的:“岂不知一点面酵能使全团发起来吗?你们既是无酵的面,应当把旧酵除净,好使你们成为新团;因为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哥林多前书5:6-7)。另外一处:“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哥林多后书6:14)。

彼得的教导:“你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在鉴察的日子归荣耀给神。”(彼得前书2:12)。

约翰的教导:“从此我们知道我们是在主里面。人若说他住在主里面,就该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约翰一书2:5-6)。

根据新约,这就是教会见证基督的力量。当世人看教会的时候,当然他们看到的是罪人。但这不是他们看到的全部,他们看到的罪人,生命被福音的好消息彻底改变了。他们看到的罪人,彼此之间的爱只能用耶稣基督的死和重生来解释。他们看到的罪人,不仅彼此相爱,而且也通过耶稣基督来爱神,他们的生命将这爱彰显在圣洁和真理中。

回到我们开始的地方,教会只有由有信的人构成才能成为一个可信的组织。

当教会变成一个由那些纯粹同行一段旅程的人构成的社群时,所有这些就改变了。对于许多人,这段旅程的结果并不明确且是未知的。对于其他人,在到达最终的目的地之前这段旅程就已经中止。对于还有一些人,救赎的目标已经找到。但是这样的社群本身并不是耶稣基督真理及其福音的见证。如果你可以在归信前就能归属,社群就不能是个见证。

相反,社群只能见证他自己、它的温暖,敞开和包容。但到最后,什么才是独一无二且令人信服的?假如你愿意,在我所住的波特兰,有很多温暖开放的社群、次文化。但是他们不是见证耶稣。只有地方教会可以见证耶稣。更进一步,只有你必须先相信后归属,教会才可以见证耶稣。

简而言之,归属先于归信的思想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教会,它在很长一段时间破坏了教会见证的力量。

一个更好的主意

归属先于归信是一个坏主意。有一个更好的主意,那就是耶稣在约翰福音13章中描述的:一个社群深信福音,故而它的生命以彼此相爱为记号。他说,这样一个社群,可以使得那些在外面的不仅认识到他们是在外面,而且渴望进入这个社群。

浮现脑中的画面是在一个寒冷、下雪的日子中的一家面包店,美味面包和热巧克力的味道偶尔飘到店外。一个小孩鼻子紧贴着窗玻璃。那道玻璃就是一道屏障。没有这道屏障,温暖和美味飘香就会很快消散在冷风中,也就再也不会有人知道这里面有好东西可以寻见。但这是一道透明的屏障,使得小孩看到了里面的好东西,并且邀请他进来。并且有一条可进入的路,是一道他必须穿过的窄门。在他进入之前,他只能看和欣赏里面所展示的,但他却无法享用。他一旦走入,就可以免费拥有。

当非基督徒遇上你的教会,这应该像站在那扇窗子外,而不是茫然地盯着砖墙。在你们欢迎他们并且把他们作为按照神的形象所造之人接纳时,他们应当感受到你们的爱的温暖。当他们看见本没有理由彼此相顾的人牺牲自己来服事时,他们应当看到关系的深度。当神的话语以会众生命彼此连接的方式被传讲和教导时,他们应当品尝到福音的丰盛。并且当他们听到敬拜钉十字架和升天的主的一群人的赞美和祷告,他们应该听到一个喜乐的社群的邀请之声。

所以,请放下你们创立社群来欢迎外来者的方式。思索你所使用的语言,对你的接待深思熟虑,在你的敞开透明上有战略。就像面包店将它的面包的香味排到外面一样,公开地庆祝发生在你们中间的恩典和转变的故事。然后,当你做了所有这些以后,请讲明福音并邀请人在悔改和相信中回应福音。呼召他们,不要徘徊在走廊里,而是进入窄门,并且同你一起拥抱福音中信心的丰盛。

如果教会是为了彰显福音中的好东西,归信的屏障就不能被移除,因为正是这彰显中的共同信仰在强有力地作工邀请人进入。


许可声明:你可以各种形式使用、复制与分发本文,但不允许修改文中内容(更正翻译错误除外),不允许收取超过复制成本的费用,并且分发不得超过1000个拷贝。如果要在网络或邮件中转贴,请务必保留原文与译文链接。任何例外需征求九标志中文事工的许可。

请在分发时保留本许可声明。9Marks网址:cn.9marks.org,电子邮件地址:chinese@9marks.org

作者: Michael Lawrence
2016-08-29
三十二期
悔改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