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體
文章
文章
无教义,毋宁死

近些年,一些书籍相继出版,纷纷呼吁基督徒重新审视传统上对于“教义”的理解。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多种多样,涵盖神学不同的层面。在最高的层面,他们质疑在后现代思维方式下,教义的探讨是否真的有意义:既然人都是文化的产物,我们又怎么客观地陈述命题?以命题的方式表达真理,这个概念是否根本就不可行?圣经里真的有我们过去所定义的那些教义吗?

这些问题也开始渗透进流行著作中,成为福音派集体意识的一部分。在更加流行的层面,人们所关注的不是客观的、命题性的教义在后现代社会是否可能,而是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我想要一个真实的、实在的、感受的、活生生的基督教,在一个组织化的、系统性的教义下有可能吗?

越来越多的书声称,解决的方法是要全然摒弃系统化的做法。他们说,基督徒需要明白可靠的、客观的教义框架其实是从中世纪——至多是16世纪——延续下来的。不存在一个界限清楚的神学系统,实际上也没有这个必要。如果我们不是老想着要去澄清、解释,基督教可以更加优美动人。坚持某个教义或是一套命题,显得过于笨拙而狭隘。让信仰更加神秘、更加开放地诠释,让人们按着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基督教信仰,这样才是最好的。

呼吁反思的人当中有一个叫罗伯特·贝尔的作家。他在Velvet Elvis这本书中用题为“弹簧”的一整章来表述他对教义的看法。贝尔画了一个孩子在蹦床上玩耍,他将“蹦床”比作基督教信仰。这是一个咋一看夺人眼球的巧妙比喻。贝尔说,教义就像蹦床的弹簧,它们是必要的,但它们不是重点,要和它们保持距离。小孩子跳蹦床的时候不会想到弹簧,他也肯定不会打电话叫自己的朋友来和他一起盯着弹簧看。不,他叫他们过来一起跳。他叫他们爬上帆布,跳跃、翻转、飞起来……享受生活。没有人去想弹簧。没有人因为不懂得弹簧的工作原理就不让玩。重点是跳跃,弹簧只是辅助完成这个目标。

贝尔认为基督徒的生活也是这样,或者说理当如此。他认为太多的基督徒把注意力放在了弹簧,也就是教义上。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把基督的福音变成了冰冷、坚硬、只讲逻辑的东西,而不是基督所教导、使徒所传讲的那种带有生命气息、动态的、适宜的、活着的福音。

正如我所说,这个比喻初看起来是很吸引人的。我们也不应该太快驳斥贝尔所说的观点。就此而言,他是对的:基督教的教义不是最后和终极的目标。教义是将我们指向基督。它们帮助我们细细品味祂,更加爱祂,并更好地了解上帝在基督里所成就的。在这一方面,贝尔的比喻是有帮助的。trinity

不过贝尔把这个好玩的比喻其实走得更远。他没有止步于说教义的意义不在于自身,最后他自觉不自觉地要求我们去重新思索教义的本质,这显得激进。在他的比喻中,蹦床里面的弹簧可以被丢弃的。你不喜欢某一个或几个弹簧?没关系,拿走它、继续跳。虽然有可能弹力会小一点点,但是大体来说,你应该觉得没什么。人们不也是在没有“三位一体”这个弹簧的蹦床上跳了几千年吗?毕竟,这个教义是后来才加进去的。按这个逻辑下去,那么“童女生子”呢?如果把这一点去掉会发生什么?你还能跳吗?贝尔暗示答案是肯定的。

这种想法把整全的福音变成了各取所需的碎片。

不过,我们真的应该这样理解教义的角色和位置吗?如果是这样,福音的教义就变成了一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情感来任意调整和重新排列、组合或拆解的东西。贝尔的比喻开头比较有趣,但是他继续下去,把福音的教义当作是蹦床里若干个弹簧。这种说法很明显忽略了它们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如何彼此配合、相互渗透,发展出一个完全的整体。这种说法把福音的不同教义之间看作是无关的、分离的、孤立的、单个的点。它剥夺了它们之间有机的美感。

虽然没有完美的比喻,不过人们曾经用“身体”来形容基督教教义。这个比喻比“蹦床”带给我更大的震撼。其中一点,身体是不能被分割成碎片的。它并非不同部件的组合。每一个部分都会影响其它部分,同时被其它部分影响。它们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也在整体中行事。此外,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都是不可以任意舍弃的。你不会只是因为不喜欢某一部分,就简单地砍掉它。

最后,身体被设计的目的不是要毫无生气地躺在地上,不能动弹,而是要让一个人能够生活,走动、奔跑、触摸、看、闻、尝、听......身体使得一个人可以和周围的世界连接。

这对于福音的教义来说也是真实的。如果能够正确理解福音,把它放在圣经完整的故事框架下,那么福音是一个完满优美的整体。它不只是若干孤立教义的集合;它是一个故事,故事里每一个环节都有贡献,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脱离整体。因此,你不可能简单地删除一个要素,还希望它保持不变。毕竟,福音不应当只是留在在纸上,毫无生气、冰冷坚硬。它是为了活出生命。上帝在基督里的工作和祂对世界的救赎,这一切都是要引导我们认识祂、敬拜祂,与神与人和好。

福音

上帝

神是所有事物的起源。对于福音的整全理解必然开始于神而不是其它。创世记1:1“起初,上帝创造天地。”这个真理的根基性无可比拟,由此而来的应用令人震惊,对于今天的时代尤为如此。

世界的本身并非终极,而是来自于一个思想、话语,是造物主的手笔,这是一个不乏革命性的想法。这意味着宇宙万有,包括我们自己,都有一个目的。人类不是随机选择、物种突变或重新排序、基因意外变故的产物,人类乃是被造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思想、计划、行动的结果,这个事实赋予我们生命的意义和责任(创1:26-28)。

这意味着我们不是自主的。即使我们谈论权利和自由,实际上我们并不如自己所想的那么自由。我们是被创造的,被造作的。因此,我们是被拥有的。上帝拥有我们每一个人,祂有权告诉和命令我们如何去活。

不过,上帝拥有我们也意味着祂给予我们在祂之下来管辖创造界伟大特权,成为祂在这个世界上的代理人。上帝告诉亚当,“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1:28)。如果人类遵守了,那么世界将一直是乐园,我们都是王子。亚当和夏娃管理这地,地也不断给予出产,他们和上帝、和这个世界以及彼此之间都有一个完美的关系。

上帝的计划是“甚好”(创1:31),连晨星和天使都因这美好而欢呼歌唱(伯38:7)。所有的创造物都观看上帝在这个世界所成就的工作和所立定的秩序,并为之欢喜。除了人以外。

亚当违背了上帝的命令去摘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人们通常认为这个罪行是出于骄傲。亚当想要、也认为自己能够“像神”。这是蛇向夏娃承诺的。亚当和夏娃尝试了,他们要的不是代理人的身份,而是冠冕。我确信他们的罪根源于骄傲,但是可以肯定起作用的不只是骄傲,还有不满。亚当并不只是仰望上帝的宝座跃跃欲试,他也看到自己的位置,虽然高过所有的创造物,但是他却不知足。宇宙中的万物都被上帝放在亚当脚下的,除了祂自己。然而,亚当认为这个安排不够好。所以,他背叛了。

后果是灾难性的。对于亚当和夏娃,他们的后代以至整个创造界都是如此。他们从田园般的伊甸园中被驱逐出去。地不再甘心乐意地给他们果子和出产,他们需要劳苦才能得到。更糟糕的是,上帝曾保证不顺从的结局乃是死(创2:17)他们的肉身并没有马上死亡,还是可以继续生存,肺部可以呼吸、心脏可以跳动、腿脚可以移动。但是,最重要的,属灵的生命马上终结了。他们与上帝的团契被隔绝,于是他们的心枯萎,头脑里尽是自私的念头,眼目中看不到上帝的荣美。他们的灵魂干枯荒芜,全然失去了上帝在起初那个完美世界中所给他们的生命。

还有更糟糕的,灵性的死亡并不止于亚当和夏娃,而是传递给了我们所有的人。正如保罗在罗马书里所写的,“因着那一人的过犯,众人都死了……因着那一人的过犯,死就因那一人而掌权”(罗5:15,17)。

亚当的罪孽归到所有的人,他的堕落世代相传——这个有关“原罪”的教义想必是很多人都想从“蹦床”上拿掉的。他们可能会问,“这有什么关系呢?”。但是在我看来,经文的作者留下某些字句,必然有他的原因。更何况最终的作者是上帝自己。这些经文一定是要解释某些事情,启发一些问题,或是某种程度上促使敬拜。

关于原罪的教义也是这样,它是福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孤立它或是抛弃它,故事就会有缺口。毕竟,这个教义解释了为什么没有人会是完美的。这解释了一本传记若是没有提到主角的缺点,为什么我们就会觉得不可信。毫无疑问,任何人哪怕是再好的道德模范也有缺点。人类的本性完全不能说是好的,我们要明白耶稣基督的福音就必须知道这一点。除非你确实明白问题的所在,否则你不会觉得有解决的必要。

如果这个历史的故事是以驱逐出伊甸园而告终,未来将不过只是黑暗和绝望、痛苦与分离、地狱和审判。但是故事没有就此结束,上帝行动了。

在最黑暗的时刻,即便上帝向亚当和夏娃宣告了祂的咒诅,祂还是留下了一句带有希望的话。其实那也谈不上一句话,其实不过是一个暗示,只是对蛇的宣判中所包含的一个短语。因为错放的哭泣和分心,亚当和夏娃兴许都没有注意到。但是,无论如何,上帝的宣告带来了一丝微弱的亮光,“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3:15)。

故事没有结束,这里面有某种福音,大灾难中的某个好消息。

上帝在那天播下这颗小小的希望种子,圣经接着讲述了它如何逐渐发芽生长的故事。几千年来,上帝预备世人等待祂对蛇的致命一击。当尘埃落定之时,亚当带给整个人类的罪将被战胜,上帝向祂的创造物所宣告的死亡将停歇,地狱也将屈膝投降。本质上,圣经讲述的是上帝反击罪的故事。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宏伟的叙事,上帝在过去和现在如何使一切归回正途,并且在某一天要将一切完全得恢复并且持续到永远。

基督

这致命一击最终是在耶稣基督这个位格里得以实现。祂是全然的上帝,也是全然的人。祂实现了上帝给予亚当的那个微弱希望,祂成就了上帝给予以色列这个祂所拣选的国度的应许,成为那个伟大先知、最高的祭司和最尊贵的君王。

祂是救主,借着自己的死,将生命赐给死了的人。实际上,祂成就这些是借着自己的顺服的生命、死亡和重生。

耶稣是这样描述祂自己的工作,

上帝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约 3:17)

不过这是怎么做到的呢?保罗如此说,

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 这便叫亚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稣可以临到外邦人、使我们因信得着所应许的圣灵。(加3:13-14)

又说,

上帝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 上帝的义。(林后5:21)

在加略山的十字架,那一刻上帝子民所有可怕的罪都重重得压在耶稣的肩上。在亚当里上帝的咒诅,和借着摩西的律法而来的咒诅,也就是死,都落在在祂身上。当祂的父转过身抛弃祂,祂因痛苦而悲喊。然后,祂死了。

耶稣并不是为自己的罪而受苦。祂没有任何的罪。祂遭受痛苦,是因祂百姓的罪。要死的本该是他们,而不是祂。但是祂还是代替他们,为他们而死。正如几百年前先知以赛亚所预言的:

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被 上帝击打苦待了。那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赛53:4-5)

我过犯,祂受伤。

我犯罪,祂受罚。

我罪恶,祂忧伤。

祂受刑罚,我得平安。

祂被鞭打,我得医治。

祂忍悲痛,我得喜乐。

祂经死亡,我得生命。

如果把教义比作弹簧,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代赎的这个教义可能是最经常被拉扯拆掉的一个。耶稣因为别人的罪而受罚,很多人不喜欢这个想法。不止一位作家称这种思想为“神圣的虐童”。然而抛弃代赎的教义,也就失去了福音的核心。圣经中耶稣所成就的固然很多,诸如赎罪、榜样、和好、得胜等。但是,福音的故事同样要求代赎的概念。你不能抛弃它,否则圣经就会留下很多无解的问题。为什么要献祭?流出的血能成就什么?上帝怎么可能怜悯罪人却又保持公义?上帝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却又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出34:7),这又当如何理解?公义圣洁的上帝怎么能称罪人为义(罗4:5)?祂可以,是因为在基督里,祂的怜悯和公义得到了调和。咒诅已被执行,我们已得释放。

然后,基督复活了。如果还有人怀疑是否罪已被胜、死已被毁,当天使对妇人说话的时候,这点的疑虑也会被抹去,“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祂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路24:5-6)。

如果基督还留在坟墓中,人类也就依然没有希望。祂也就和其他人一样被死亡所消解。祂在世时的每一个宣告都将变得毫无意义。但是当祂又能够呼吸,当复活的生命进入祂荣耀的身体,每一个耶稣所做的宣告都无法撤消、毫无疑问的得到了最完美最终极的证明。

再说一次,整个基督信仰是否站立得住,有赖于复活的教义。如果把它拿掉、修改,去掉基督完全的人性包括身体和灵魂、死里复活,那么一切就都没了。如果基督没有复活,耶稣的身体在某处坟墓枯干,那么整个基督信仰就会全然瓦解。但是如果祂确实复活而且继续活着,那么整个信仰就站立得住。不可摧毁、无法战胜,直到永远。

回应

这一切自然会要求人来回应。耶稣如此说,“日期满了、 上帝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15)

悔改、相信。回转、信任。弃绝罪、信靠基督。

信靠基督意味着我们拥抱这样一个事实:救恩和我们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和我们说了什么、没说什么,没有一点的关系。它意味着除了上帝的怜悯,没有其它任何的可能。它就像是空手从悬崖上跳下去,高喊着说,“耶稣啊!如果你不救我,我就必死无疑。”而且凭着信心相信祂必拯救。信靠基督,就意味着你不再本能得想要告诉上帝,因为你做了哪些说了哪些,所以祂要救你。当祂问你为什么要称你为义的时候,你单单指着耶稣说,“上帝啊!我能被称义,只因为祂在十字架上所做的。除此外,我没有其它的抗辩。”

离弃罪、悔改不只是开启新的一页。它不是新年立志。它是一个人生命全然的、完整的改变。只有靠着圣灵在人生命中重生的工作,这才成为可能。

悔改是方向的改变:从死到生,从黑暗到光明。它影响信徒生命的每一个部分。首先,它意味着转离罪、归向上帝。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信徒不会再跌倒犯罪,至少在新天新地到来之前不会(约壹1:8)。但是信的人看自己向罪是死的,向上帝是活的。他不容罪在身上掌权。他不会将身子献给罪作不义的器皿,而是献给上帝作义的器具(罗6:11-13)。他引导自己过合乎上帝律法的生活。

实际上,一个真正悔改的信徒会做得更多。他决心所过的生活是要重整关系、维持和平,别人从他身上能闻到耶稣基督的馨香。他决心与上帝同工来救赎这个世界,关爱穷苦的和被欺压的,翻转亚当堕落所带的后果。悔改既是广度上也是深度上的,是向上帝的也是向人的。

广度和深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忽略任一个纬度都会导致福音被歪曲。举例来说,包含不同福音神学的奋兴运动容易忽略在广度上的悔改,而单单聚焦于个人和上帝的关系。奋兴式的讲道常常呼召人来信基督,从罪中悔改,受洗——不过,也差不多仅此而已。结果美国的一些大型教会每年都会“得”很多人、给他们施洗,然后就再也看不到这些人了。他们的生命没有得到改变,没有连于基督的教会,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没有悔改,这根本都不是圣经所描述的新生活。他们前一分钟被得着,下一分钟又失去。

另一方面,同样危险的是过于强调广度,拼命让基督徒在地上各样的关系中恢复圣经中的样式,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关系。许多的新书——麦拉伦(Brian McLaren)可能是其中一个典型——常常聚焦于减轻世上的逼迫、扭转世间的不公。他们常常以咄咄逼人的姿态迫使基督徒参与上帝“拯救”世界的工作。但是他们的福音过于社会化导向,过于关注现世,以致他们所谓的“救赎”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圣经中从罪中得拯救的伟大主题及其对人的意义完全消失不见,而这些正是福音含义的中心。毫无疑问,从广度上回应福音是至关重要的。上帝有一天会创造一个新天新地,祂希望我们即使是在此时此地也要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工作。但那并不是所有。我们不能不强调救赎和永生的教义,或者假装它们对于基督徒的生命不重要。因为保罗曾写到,“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必众人都可怜”(林前15:19)

结论

有人会辩解说,自由开放地解释福音真理,使它们更加的灵活甚至是可以任意地取舍,会使得基督教更加得自由、开放、神秘,也就更加吸引人。我认为这绝无可能,实际上,如果这么做了,我相信只会给我们带来对自己、对上帝认识上的可悲的歪曲和致命的错谬。

加尔文曾经写到,一个人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除非他先认识上帝。只有透过圣经所启示的福音真理,人才有可能真正认识上帝和自己,明白人在没有基督、在基督里、因着基督的工作而改变的时候,分别是什么样的境况。福音是上帝所启示的钥匙,能够解开人类的故事。因此,它的每一个部分对于我们清楚认识自己和认识上帝都是至关重要的。去掉任何一部分,或是将任何一句话改成自己想像的模样,你就会看不真切。那不是自由,更像是枷锁。

真正的自由意味着能够清楚地看见。你能够确信你是谁,以及明白上帝在基督里为你所做的。你可以平静安稳地生活,因为确信上帝会按祂的应许行事,有一天你会见祂的面。这样的自由,不是因为你能够按着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改造福音,而是因为你单纯地相信上帝关于你、祂自己和祂儿子的话语。简而言之,是因为相信福音。


翻译:张谦。原文刊载于九标志英文网站:Give Me Doctrine or Give Me Death.

作者: Greg Gilbert
2014-10-29
期刊
第十期
教义
福音